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Wikimania 2013 @ 香港:維基百科教育專案(上)

唉啊,原本我還打算在去之前把所有的議程介紹都看完,順道翻譯翻譯,讓一些中文讀者能夠先覽為快。

結果...一下子國際維基年會就開完了,所以只好會後再來分享囉!

整個算下來,在這五天的年會之中,小弟我一共參加了將近三十場的活動,一次要寫完也實在不太可能,所以應該會拆成幾篇來寫。我會先試著把全部參加過的會議歷程摘要以及感想心得呈現出來,如果還有時間或者讀者們有興趣,那之後再就各別的議程做較完整的分析。

http://zh.wikipedia.org/wiki/User:Shangkuanlc/Wikimania2013%E6%88%91%E6%83%B3%E5%8E%BB%E7%9A%84%E8%AD%B0%E7%A8%8B#.E6.9C.83.E5.89.8D.E6.9C.83.E8.AD.B0.E7.A8.8B.EF.BC.888.E6.9C.887.E8.99.9F.EF.BC.8B8.E6.9C.888.E8.99.9F.EF.BC.89 截圖
Wikimania 2013 會前會議程
今年是我第一次參加維基的世界年會,對以前的會議也沒聽過參加過的朋友詳細的聊過,所以實際上到底我們在年會裡會遇到誰、有什麼活動...對我來說都是十分模糊。不過如果我們看今年網站上的議程表(因為維基世界年會有著統一用英文做溝通語言的傳統,如果大家想要看中文的議程表,我這邊有做了一份年會議程的不準確中譯給大家參考)

從議程中可以發現在8月7號與8號的所謂「會前會(Preconference)」就已經有超過五軌的活動,可說是十分的豐富精采啊。

好那廢話不多說,那就來分享一下小弟這兩天所參加的一成吧!

天下文章不亂抄--教育專案

因為這次的宿舍離會場有段距離,從台灣維基過去的社群與分會幹部們都很擔心搭不上接送巴士,所以每個人都急急的去宿舍飯廳塞了幾口三明治後才上車去會場,幸好到了會場後發現其實也有供應三明治和咖啡,看來之後幾天都不用自行料理早餐了。

到了會議現場,問起周遭的新朋友,才發覺認真看過議程的人可能是沒有半個XD,現場人山人海的,還好有志工帶領,我和Dennis才即時到達了教育專案議程的教室。

到了教室裡頭,已經開始進行自我介紹了,這次議程的負責人是維基媒體基金會(WMF)全球教育專案的團隊成員。有位笑容可掬的和氣澳洲阿伯 Rod Dunican 要大家先坐下來,喘口氣,然後來聽故事。

教育專案在幹嘛?

維基百科教育專案發起於2010年5月的公共政策前導計畫(Public Policy Initiative),當時Rod跟維基媒體協會以及美國史丹頓基金會(Stanton Foundation)合作,以維基百科作平台,在大學開課,請學生撰寫跟美國公共政策有關的條目。這個前導計畫效果十分顯著後來成效不錯,於是從維基媒體基金會決定繼續展開更多與大學校園的合作計畫,而地理範圍從美國擴展到中東、印度,主題也從原本的美國政策延伸到更多其他面相。

教育專案整體來說,其實就是提供學校想要使用維基百科開課的教授一些支援的教材以及助手,讓沒有編輯經驗的新手學生們能夠很快的融入維基百科的既有社群,並提供高水準的內容。教育專案的目的跟維基百科的引導新手計畫很大的不同是,教育專案並不會著重參與者在課程結束後還有沒有繼續參與維基百科編輯,因為教育專案將重點放在讓更多樣的編輯來源(說白了,就是希望讓維基百科的寫手不再只有歐美宅男男性白人)。

把計畫目標著重在「讓更多不同特質的大學生有維基百科編輯經驗」上面,其實在會議中引發了一些參與者的質疑,一位來自以色列的維基人就認為若不把專案訓練出來的維基編輯留下來(retention),會傷害讓維基百科的可持續發展性(sustainability)。不過筆者倒是蠻支持這樣的目標,畢竟願意編寫長期編輯的人,的確會具備一些共同的「阿宅反抗軍」特色,如果這樣的特色讓維基百科只呈現了單一的觀點,比方說電影的條目中只有熱血動漫而不見小資女孩電影。不也會讓維基百科的發展走偏嗎?

維基媒體基金會專員LiAnna為上半場討論作小結與回饋

案例分享(一)納米比亞理工大學的媒體識讀課程

接下來,分享兩個在會中聽到的實際案例。Rod分享完後,在非洲教書的德國維基人Peter Gallert也分享他在納米比亞理工大學使用維基百科作為作業的經驗。他已經在納米比亞理工大學將維基百科當做資訊能力(Information Competency)課程的作業之一。在納米比亞只有兩所大學,一所是比較學術性的大學,另外就是這一所理工大學。而Peter在娶了納米比亞人做老婆以後,就在那邊定下來工作(題外話:後來跟他中午吃飯,他一直讚嘆納米比亞的女人真的是全世界最正的XD)。

納米比亞的普遍學力,我覺得感覺像半個世紀之前的台灣。資訊能力這樣的課程,需要從很基本的東西開始教起,因為在學校裡可能有百分之一的人有聽過百科全書,而就算聽過百科全書的,也會覺得維基百科不是百科全書,「這個網站不像紙本的百科全書,每個條目有依照字母排列。」學生們也有這麼回答的。因此,一學期的課程中,會有許多時間是在介紹基本的上網工具、電腦設備使用,以及到參考書、資料庫是什麼等基本概念。

儘管學生們的基本學力並不齊,但Peter也依照學生的能力設下的相對應的可能目標,這是我蠻驚艷的地方。這堂課只有個人作業,學生能夠在維基百科任一個條目裡頭貢獻一句話,只要這句話是自己寫出來的沒有抄襲,且具備完整的維基內部連結以及可信的參考來源,那就及格了。如果學生貢獻的條目有進入維基百科的首頁「你知道嗎」的欄位,那就有滿分的資格。

聽起來是蠻可行而具體的課程,不過在這裡分享並不是直銷宣傳,只講推動的成功之處聽來也假假的。Peter在分享中,也提到了許多在學校推動教育專案未來改進之處。第一,是助教難以融入維基百科的線上社群,因為課堂助教是跟學校簽約的工讀生,所以教學熱誠並不高,當Peter想要替助教舉辦維基百科的教學工作坊,「助教們會揮揮手上的契約,跟我說『我跟學校簽的條件沒有要我參加工作坊』」以致於助教們並不理解基本的維基百科運作方式,另外今年他的課程修的人太多,人數約有九百多人,他一個人很難照顧到所有學生。

案例分享(二)捷克分會的推廣經驗

現場我們也拿到了一份講義,節錄自今年六月捷克維基媒體分會給維基媒體基金會部落格的供稿。這份講義提供了六點推廣教育專案時的技巧。這些技巧(或者可說是七點提醒)在我們推廣各種維基媒體的專案時,其實頗適合借鏡--

一、採務實態度穩紮穩打:
當一個看來不錯的專案開始之時,可能會遇到很多人來找你,跟你說「你很適合再加上...」,但如果你就隨之起舞,那最後就是什麼都做不好,所以在建立教育推廣專案之初,就要想定義清楚你的目標,選擇自己有能力處理的範圍,並且精緻、小而美的處理。從幾個學生開始、而不是幾所大學;如果你剛畢業,剛推廣時始可以找自己過去念書時欣賞的教授,第一學期先跟他們合作,一堂課幾十個學生開始,累積經驗、等到prototyping差不多了,再往更多學校或教授推廣。

二、學會怎麼教別人編輯:
數理天才不一定就是好的數理老師,在維基百科優秀的編輯也不一定就是很好的老師。一開始教課時,可能會想要把所有關於維基百科的社群規範教給學生,但給的資訊量太多,可能反而讓學生覺得爆炸無法負荷而受挫。

三、像維基社群說明進展:
別讓其他人覺得你在搞小圈圈,經常跟維基人們分享專案的新進展。醜話說在前,當你與社群參與者分享時,大概會遇到兩種人--一是保守派,他們會挑剔你的想法、不認同你的所作所為,這種人佔了社群中大多數;另外一種,則是相對稀有的主動者,他們會反求諸己,跟你問一聲「我能做什麼?」這樣主動協助的志工,對於專案的成功非常重要。事先通知也可以避免維基管理員對你反感,覺得你在增加維基百科的負擔。像是學期初要為學生開設個別的帳號時,也要先跟百科的社群通知,以免被誤認為同一個IP太多帳號是誰在設傀儡。

四、找專人不如齊分工:
與其尋找單一的專案經理,不如創造讓志工們能找到各種的幫忙機會的平台。像是捷克語維基百科這樣的小社群中,大家幾乎都是在空閒時間進行維基的編寫,所以要像一家公司一樣的在維基百科找到一個能夠願意全心全意推動計畫的專人,根本是天方夜譚。然而因為大家都是因為興趣而來,所以如果把要做的事情拆成很多樣,每個人分攤自己較有興趣的,那比較容易把事情做完。與其用垂直的階層管理,在維基百科中,水平的合作模式比較容易成功。

五、不要耍官僚主義:
所有關於教育專案的資料盡量集中放在同一個地方,讓這個網站看來盡量精簡,並且要分流,讓老師、學生、維基社群、以及記者媒體都能夠很快的找到他們所需的資料。當學校願意與維基合作的老師希望能請分會人員協助開課教授維基百科時,也不要讓老師填寫繁複的問卷或表格,只要知道學生數、課程名稱、還有要寫哪些領域的條目就可以了。

六、宣傳你的專案成果:
要花一些力氣把與學校的合作讓大眾知道。記者每天都在用維基百科,所以他們也會很期待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參考來源網站中,有什麼新鮮有趣的事情正在發生。而當專案被教育相關的媒體報導出來後,也會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師們詢問、參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