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誰在編輯維基百科:給應曉薇議員的一堂維基課

4月16日,PTT的wikipedia板收到一篇轉錄自八卦板的文章,說台北市議員應曉薇在其臉書粉絲團「應曉薇祝您幸福」上發表了一則訊息(註:2013/4/20中午時,應曉薇於原訊息中表示「因我的求救已成功,此po文會刪除,免於有些人沒耐性看每則留言,誤會了我的本意。」因此連結可能隨後失效。),指稱維基百科「做(作)弊」,不斷於她的條目上,刪除她揭弊等正面新聞。在大致檢視過維基百科上「應曉薇」條目的編輯歷史後,志工們也一一解釋被刪除的理由。然而應議員仍不斷暗示維基志工有偏坦、惡意塑造其負面形象、拒絕平衡報導等情況。身在政治圈,確實處處可能樹敵,對於應議員如此歇斯底里的指控,相信來自於她現實的壓力。我們可以體諒,但仍必須澄清事實,不容多數編輯們的善意,被如此抹殺。因此,這篇文章是平心靜氣地給應曉薇的一堂維基課,也是給所有誤解者的一堂課。


誰在編輯維基百科?

應議員的第一個誤會,來自於沒有弄清楚誰在編輯維基百科,所以將條目不公的怨氣,全然往所有維基人身上灑。事實上維基百科的編者,絕對是這個世界上最鬆散的組織。以2012年7月的統計數據而論:至少編輯1次條目的維基百科人有132,005名,但編輯到10次的只剩28,855名,100次的剩6,038名。


圖:編者編輯次數統計,取自「維基百科:統計」頁面

換言之,大部分的編者都是來來去去,可能一時興起留下了內容,未必長期在此耕耘。而即使是長期耕耘者,彼此之間也未必能成為一個組織。以上述的6,000多名編輯次數破百的用戶言,在台灣貢獻37.0%的編輯次數的情況下,約有2,200多名編者才對。然而台灣地區的社群聚會,向來沒有超過百人出席的情況,而且來者仍以新手、讀者居多,廣大的編輯之間互相不認識的情況相當普遍。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編輯之間的聯絡極為鬆散的情況下,維基百科不可能出現一個單一的立場或目的。大多數的編輯者都願意遵守維基百科在中立立場上的指導,但是我們不能保證所有人都如此。

以應曉薇的條目而言,第一個版本建立者甚至沒有維基帳號,而且其編輯紀錄顯示在2011年12月25日後再也沒有其他編輯。這樣的編輯動作,維基是不可能、也不願意去預防的。因為維基的精神就是在「人人可以自由編輯」,當然,不符合規定的編輯會被刪除或者逐步修正,但不可能事先做審核。

這也可以回答應議員留言中支持者的質疑,他問「不知wiki遴選義工的標準為何?」,實際上是「沒有遴選,何來標準?」維基的義工與議員服務處的志工完全不同,後者需要面試、經過受訓才上路,所以志工犯了過錯可能上頭老闆會負上連帶責任;而維基義工比較近似應議員的中正、萬華區的選民,在國家保障居住遷徒自由的情況下,任何人都可以隨時把戶籍跟住處遷入或遷出這兩個區域。如果把中正、萬華區出現任何違法行為,說成應議員專挑罪犯當選民,肯定是荒天下之大謬。我們可以體諒大多數人對維基百科的機制不若國家選舉制度熟悉,謹建議往後在不理解前應該先試圖了解實情,而非自行做出負面推論。

為什麼這麼爛的條目沒人管?

理論上,先天開始不平衡應該可以靠後續的修改來補救,這是維基百科成功的要訣。然而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在本篇文章撰寫的當下,已經逼近70萬大關,而一個月內曾經有「一次動作」的活躍用戶則為7,600多名。如果工作平均分下去,每個活躍用戶得負責超過90個條目的內容平衡,這就算是全職領酬的職員恐怕都負擔不起,更遑論維基志工只是一群利用業餘時間無酬工作的人。


圖:中文維基百科條目數量與活躍編者數量,同樣取自「維基百科:統計」頁面

應議員以質詢的口吻對二奶事件質疑「我勝訴了,對方易科罰錢了,維基編輯了嗎?」的確沒有編輯,但沒有編輯的責任對大多數的志工來說都難以承擔,因為我們可能根本不曉得這個條目長什麼樣子,就算知道了也根本不曉得這個新聞有後續消息。而更非戰之罪的一點是,應議員提供了可以引以為據的中央社報導,內文寫得不清不楚,在討論頁上一名沒有看過應議員臉書的維基志工,甚至無法把該新聞與「二奶事件」聯想在一起。

這麼一個鬆散的團隊,的確沒有人能夠確保所有的條目可以被妥善地檢查、更正。所以我們才需要擴大社群,要更多雙眼睛來一同檢視。應議員當然可以對條目本身的不足提出意見與文獻,受到觀注後必會有熱心者協助改善且持續維護條目後續的發展。然而包裹式地認定所有維基編輯皆是針對特定人士予以打壓,這樣的指控其實已與有心譭謗者無異,真是「己所不欲,何施於人?」

必須提醒應議員的是,對於維基志工如此的指控,反而不利於您所追求的平衡報導。從此條目的狀況被台北社群的資深編輯知悉,並開始介入關注之後,可以發現確實有用戶有針對性地進行攻訐。數筆來自於沒有註冊帳號的用戶的編輯中,出現了對應議員關注弊案的行為加入大量質疑與負面評論、試圖對應議員學歷提出無來源的質疑、還有暗示應議員利用人頭涉入工程公司經營等等抹黑指控。而且這些不當內容被移除後,仍有被反覆加入的情況。通常有心造謠抹黑者,動機比起一般維基編輯更為強烈,動作也會更為積極。維基志工在維護工作上要與這樣的人鬥法往往已經心力交瘁,此時還要承受不實指控,心灰意懶而停止維護工作的結果,只是造成條目逐漸被有心人士佔據,劣幣逐良幣的結果而已,相信這也不是應議員所樂見。


澄清的編輯何以被阻止?

在應曉薇無端地公開指責維基志工前,台北維基社群剛舉行完每月一次的寫作聚會。這是一個讓老手指導新手,共同分享編輯心得的場合。一名自稱是應曉薇助理的同學來到現場,談到她的編輯不斷被退回的困擾,而現場一位曾經也有過相同困擾的老成員,熱心地將過去從資深編輯身上學到的處理技巧,一一地傳授給這位助理。

實際上,並非維基惡意要阻止平衡報導,而是其平衡的方式確實有其他的問題。

起初,這位助理的做法是把所有負面內容清空,這當然是不適當的。畢竟這些事情雖然不一定為真,但「曾經產生過爭議」則是一個既成的歷史事實;平衡的方式應該是在後續加入來自應曉薇的澄清,或者其他的後續報導,而非貿然清空,掩蓋了讀者知道事件的機會。

而後,這位助理添加了一些未經改寫、全文copy的文字,由於維基百科必須注重著作權法,對於參考文獻的內容必須消化後改寫,不能全文照錄(少數情況,例如以引號明示該段為行文需要而照錄的除外),這樣的內容被移除,也無可厚非。

這些動作遠比內容上的不平衡容易被發現,所以少數觀注到這些動作的維基人出手制止,但未對內容的不平衡深入了解。這是維基百科很容易產生的問題,畢竟非專業編輯本來就是注意到形式問題的能力較高、看出內容問題的能力較低。解決之道有二:一是讓對內容熟悉、對維基規則不熟悉的朋友逐步學會編輯技巧,直接做出貢獻;二是讓對內容熟悉、對維基規則不熟悉的朋友與資深的編者合作,前者提供文獻來源,後者依文獻進行編輯工作。

第一種作法需要較久的訓練,以寫作聚當天指導應曉薇助理的那位伙伴而言,至少經過三、四個月才逐漸掌握要領。但是這樣的作法比較紮實,學會編輯技巧後可以持續關注其他相關條目的發展,不必再等待維基人的支援。要達到這項目標,應議員的助理必須多來參與幾次聚會,而台北社群早就在第一次接觸時表達了歡迎之意。

第二種作法見效較快,可以馬上大幅改善內容,缺點是後續若資深編輯選擇淡出,可能會讓維護工作停止。如果要選擇這樣的路,雙方必須在愉快的氣氛中才能合作。然而應議員始終不願相信編輯的耐心解釋,一概以自己的猜忌認定為「打筆戰」,無異於自行破壞了合作的氛圍。

別把義工當官員

最後要強調的是,維基社群畢竟不是政治圈,儘管我們會涉入政治議題(例如編輯政治人物、政黨條目,或者與來自中國的編輯討論怎麼樣的用語才能「既不一個中國、也不一中一台」),但我們實在不習慣太多的政治動作以及語彙。動輒搬出「抗議、打壓、民粹、監督」等等詞語砲轟,把未領薪、也難以負責的志工當成官員一樣質詢,並不是一個良好的互動方式。

我們也不需要很「政治式」地要求您一個道歉,畢竟受到抺黑、又身處於鬥爭激烈的政治圈,強烈地自我防衛意識出現,是能夠被體諒的。我們只希望您發揮號召「檢舉志工做弊並抗議」的影響力,重新號召您的支持者們深入了解維基百科真正的運作模式,深入明白每個維基人的人生,也沒有應曉薇議員說得那麼簡單。台北維基社群日前才投入了人力與精神,與萬華區艋舺當地的文史工作者合作,想要協助萬華人建立自己的wiki站,讓應議員的部分選民能以維基的方式,向世界展現出家鄉的美。如果您也願意投入資源,協助我們訓練出在地志工並且引入維基百科的運作之中,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力可以關心您的條目,將您更多的付出形諸文字,寫進維基百科的資料庫裡。

12 則留言:

  1. 他其實只要註冊,然後照規則重寫就好了

    話說,台灣的維基人有沒有人能幫我取回帳號的呢?
    我每次詢問都被刪掉並輔以: 格式不符的回應

    實在有點無力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要看你當初帳號為什麼不見(?),被永封的話要取回可能得花點工夫。

      刪除
  2. 關於組織性,可以參看英文維基百科的情況。我們當然不能自由使用維基人,況何強迫人也違反自由精神,但資訊能被自由使用,英文維基百科的人傾向匯集資訊,增加資訊密度,藉以增加組織性。

    就算某一極狹窄專門的領域不足十個活躍的人,緊密連結起來,力量也是很大的,就像維基百科網站把全球有志之士連結,產生了強盛的效果,同樣,透過某一頁面把人連結,也能產生相當規模的效果。

    以上純粹是我的觀察。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或者我應該闡述一下為甚麼人的連結有那麼大威力,但現在已很夜,或者之後我會把相關闡述寫成隨筆放回維基百科。

      刪除
    2. 看了您在噗浪的發言,我是覺得您的想法可能有一定價值,但不見得能顧及台灣社會的現實情況。寫出來還是會參考,只是目前我覺得實用性有待評估。

      刪除
  3. 受教了,感謝筆者您的用心釋疑。

    我是在FB上朋友那裏轉貼應議員的發言,
    而開始關心這事件的。在閱覽過程中,
    看到許多維基人熱心地為議員解惑,
    也順便學到了許多維基運作的知識,
    站在這個角度,我是應該感謝議員的。

    雖然她那些空穴來風忽視事實的不當指控令人不悅,
    不過也在在地顯示出維基自由編輯精神的重要性。

    其實議員的心態是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
    去爬過她發文的應該可以了解她的意圖。
    有去回應的維基人其實都非常理性,
    讓我覺得,有你們這維基人存在,
    能夠為世界導入更多理性。

    這篇文章可否容我轉貼?
    並讓我作為與學生討論網路發言、
    媒體控制、資料分類與判讀之教材?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個部落格的文章採用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所以只要不違反授權條款就能自由使用唷:)
      基本上是要附帶原文的連結跟同樣要用相同的授權條款讓別人使用就可以了

      刪除
  4. 您好,我是維基百科的新手,最近正試著補充維基百科的某一條目,但一編輯完,馬上就被人告知刪除,但卻無法回應並與刪除者討論,請問這時該如何處理呢?

    那時編輯的條目是台灣的河川列表,我多加了一條溪流,對方告知這僅為支流,並不屬於中央列管河川,但我有疑問的地方在於:台灣溪流列表上並無明確規定何種程度的溪流可被條列?另外,有許多和我寫的溪流同樣尺度的溪流也名列其中。我可能有錯,但若不能與刪除的編輯者對話,如何能產生更良性的互動和產出呢?不好意思是新手,也還沒機會細細研究維基百科的編輯技巧,剛好看到您的文章,就先莽撞提問了。若能撥冗回應非常感激,再次謝謝您的分享。

    回覆刪除
    回覆
    1. 您可在對方的用戶對話頁留言討論,或者在條目討論頁提出來。

      若仍有疑問歡迎提出。

      刪除
  5.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6. 為什麼我寫的資料會出現“此條目或章節內容可能是從某個來源處複製後貼上,並可能已經違反維基百科的版權方針。(2016年4月25日)
    請協助移除任何非自由版權的文字內容。請確定本處所指的來源並非屬於任何維基百科拷貝網站。“可以說明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