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公義、公益在維基

你對於維基百科有什麼樣的想像?是否認為這個不收費、不營利、開放式的百科全書,會帶給你跟一般商業網站不同的觀感?

在過往的經驗裡,的確我們會發現很多對於維基百科編輯工作躍躍欲試的新朋友,對於這個站台擁有一些特別的想像:有的人覺得維基是可以體現「公義」的場域,而有些人則希望「公益」的事物能夠在維基百科上面被記載,讓更多人能夠知道這件事。這些期待都可以被理解,但是必須要認清的是,維基百科仍然只是一個「百科全書」,而不是公民媒體。

急切地想要利用維基百科來討得「公義」,往往會偏離百科寫作的要旨-中立地記載已有的知識,不偏狹、不自創。因為得不到公義的事件,通常都是一部分的資料或是事實不被官方管道所採納,他們往往必須舉出私下掌握的第一手資料,來對抗官方所採用的資訊;或者,必須針對同一份資料,給出不用於主流或官方意見的解釋。而由於維基百科是不容許採用第一手資料,也不容許沒有文獻記載的詮釋,所以若過於急切地想要把維基打造成公義平台,通常會大失所望。

至於「公益」的事物,若是已經相當有知名度,維基百科自然會記載。例如世界展望會慈濟功德會等等台灣著名的慈善團體,維基百科上都已經擁有自己的條目。會積極想要利用維基百科曝光的,往往都是剛起步的,或者是還不知名的團體或行動。若是缺乏第三方來源的介紹,往往上了百科後也會被以「關注度不足」為由遭到刪除。

這些並不是維基百科人不通情理、無血無淚,即便維基百科在精神上是公益的--因為它分享知識但不取得報償--但這不意味著所有的公眾利益相關的事務它都得參與。這和流浪動物保護團體不會去跨足植物人的募款、殘障聯盟也很難在保護白海豚的運動中使力一樣。

當然,只要能夠符合五大支柱的精神,維基百科人樂於為公義、公益的事物發聲。所以多多去爭取媒體的曝光,或是加把勁將被官方埋沒的資訊或詮釋,找出有專業知識又有正義之心的專家協助出版,在有了可靠來源的情況下,維基百科一樣會為公義/公益而敞開大門的。

5 則留言:

  1. 「關注度不足」是個好理由嗎?感覺百科就不百科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怎麼樣才算是一個「百科」其實有點見仁見智,傳統上,我們並不期待百科會收錄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而維基因為採用網路平台,又是非菁英的編者來編,所以才會給我們一種去中心的期待,希望以前不被編者們認為重要,但其實很重要的知識,也能被收錄。

      然而去中心化的極端將會導致人間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被寫入百科,但這是不可能達成的,儲存空間不可能無限、搜索能力也是。所以關注度就是維基百科劃下的線,至少要過這條線,才有收錄的價值。

      比起傳統百科,維基的關注度很鬆散了。三份獨立的可靠來源進行深入介紹,如果這都做不到,真的很難說服其他人「這是值得收入百科」

      刪除
  2. Charles:舉個例子,比如我家附近的那隻流浪狗小黑能不能納入維基百科呢?如果說不行的話,要用什麼理由來說不行收錄呢?目前中文維基百科正是以關注度,來說明不行收錄小黑。除非牠因為什麼原因成為媒體關注或學術研究的對像。

    回覆刪除
  3. 我覺得你們的解釋不夠力,也偏離了點維基百科。

    百科全書所做的是「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就算是專科的百科全書也是做那個專科領域的普通教育,即是所教最為人所知,最為人所肯定,最為人所注意,這是百科全書的特質。維基百科網站為的是專心做好維基百科這部百科全書。自由軟體一般都專心,而大型自由軟一般都模組化,每個模組都專心。

    維基百科為的不是(單純)公益,而是自由,是為了大家都有自由知識和自由教育。自由主義是一種可左可右可中間的意識形態。最初是消極自由、古典自由主義,反抗專制、獨裁、壟斷,反對社會集中偏重某一領域,尊重自利,並推動為國策,甚至為自由而戰。其後自由主義吸收了左派思想,至19世紀下半世紀吸收社群主義。但自由主義本身是最多元的一種意識形態,可以認為不是吸收,甚至不是改革,而是重新著重。可見到,自由軟體和維基媒體計劃就是這樣自由的體現。

    P.S. 上次那個回覆我也未回應,遲點會再回應。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把事情複雜化了。這根本不是一個需要解釋的事情,事實是維基百科「不」容許沒有第三方獨立文獻的東西出現在裡面,這跟你是哪一派無關。

      的確它是自由的體現,但是這跟這篇文章講的無關,這篇文章說的就是「沒有別的文獻願意介紹你的話,就算你是公益的,或是公義的,還是不能放上維基百科」。

      為什麼要寫這個文章,不是在談維基百科要體現哪一種自由主義;而是我們常常碰到NGO或公益團體與維基人接觸,卻不肯先學習寫作的規則,只急著把他們的理念與行動放上維基百科。而這只是聲明,如果沒有文獻,我們愛莫能助。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