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用開源軟體玩開放百科-台灣維基社群用維基百科打造您的 Firefox

本文原載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
就在今年,開源瀏覽器 Mozilla Firefox 推出 4.0 版本,同時宣布往後版本更新的週期將會加速,讓所有 Mozilla 社群的成員們歡欣雀躍。而另外也有一個以「開放」精神為職志的社群,也在今年感到鼓舞-維基百科社群,為了慶祝維基百科成立十週年,全球各地都有慶祝的活動,包括台灣社群也在元月冬季聚會中展現出強大的活動力,重新啟動了社群的開展。

如果說,開源軟體 Firefox 帶來的,是網路瀏覽工具的大解放,那麼維基百科的存在,就是網路內容的大解放。這個開放式的百科全書,內容是人人可編輯,而且每個人貢獻的內容,皆採行 CC-by-sa 3.0 以及 GFDL 的雙重授權,送給廣大的閱讀者及其他的編輯者。可以說與開放源碼、人人可以修改,修改後均需以 GPL 方式回饋給大眾的 Firefox 來說,有精神上的共通點。隨著 Firefox 改變瀏覽器市場以及維基百科影響力越來越大,兩者皆不斷地為網際網路的開放做出貢獻。


多樣套件,打造維基專屬的 Firefox

事實上,Firefox 與維基百科的結合,早在右上角就已經開始。在 Firefox 提供的搜尋列裡,除了有 G 牌跟 Y 牌的搜尋引擎,也提供了維基百科的搜尋。一般使用者只要簡單地開啟下拉選單改變搜尋項目,就可以很方便地搜尋知識。

然而,這樣的結合還不夠直覺,更強大的做法是,裝上「WikiLook」這個擴充套件。而後在網頁上讀到不了解的術語、沒聽過的事件或是人物,想查詢相關的知識,只需要用滑鼠圈選後,由右鍵選單點選「WikiLook」,就可以像線上即時詞典一樣,馬上看到維基百科詞條的內容了。擁有類似功能的還包括「QuickWiki」或是「WikiSearch」這兩個套件。對於一般的維基百科的閱讀者來說,都是相當好用的小工具。

不過這對於參與編輯的維基人來說,光查閱恐怕不太夠。在參與編輯工作的時候, Firefox 透過套件也能給予使用者許多方便之處。例如 Textarea Cache,顧名思義,是將網頁中的文字區塊做快取備份的插件。對於一寫條目就欲罷不能的維基人來說,要是沒有這樣子的輔助,一不小心編輯到最後網路不穩、伺服器出錯,出現「讀取失敗」的訊息,所有辛苦工作的成果都付之一炬,那真是叫人搥心肝的痛!Textarea Cache 正好替我們保存了大多數的編輯成果,讓慘劇不再發生。

另外,中文維基百科得碰上難纏的政治問題:繁/簡體中文。雖然中文維基百科本身就提供了繁簡互轉的功能,但是在某些時候,編輯者必須手動做對轉的工作。這時候,怎麼在繁體中文的電腦裡輸入簡體中文字,可是會難倒不少電腦技術並不那麼純熟的人。這時候利用新同文堂可以將輸入區塊裡的文字做對轉,相當方便。

社群合作,打造網路新生態

除了在內容上的協作開放,維基百科與 Firefox 之間有著極為緊密關聯的,就是兩者皆著重社群的經營。因為兩者皆依賴社群的力量支援內容的開發以及成果的推廣,所以社群越發達,則工作的成果也會相對地越豐碩。

不過,相對於 Moz.tw,台灣維基百科社群的起步顯得稍微緩慢。雖然在第一代開拓者的努力之下,成立了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是維基媒體基金會正式承認的分會;在 2007 年,更成功地舉辦了全球性的國際維基媒體會議 (Wikimania),精彩的盛會至今仍為基金會津津樂道。但是就在這場絢爛的煙火之後,社群的精力快速消沉。而隨著第一代維基人因人生階段轉換淡出社群,後續又未有新血補入,社群遂近於休眠的狀態。

到了 2009 年重新恢復季聚,一年固定四次的見面,雖然人數不見得十分浩大,但是也宣告著社群復甦的契機。在 Firefox 4 的派對上,社群也協力合作出簡單的小科展,向走在前頭的老大哥展現社群漸次恢復的活力。

台灣維基社群的復甦其實對於各式各樣的自由軟體來說,都是有利的消息,因為做為一個開放的技術、多樣的平台,還有自由的寫作方式,能為各類社群提供所需的資源。包括像教學文件可以在維基學院發佈、社群活動消息可以透過維基新聞傳遞出去,社群要訓練的人才,也可以透過維基相關條目的編修,取得合適而又低廉的教材。

目前台灣維基社群也急需更多朋友的加入,擴大社群基礎。除了一年四季皆會有全台的季聚之外,台北每隔週一在生態綠都有地方小型聚會。透過參與維基人的聚會,深入了解維基媒體各項計劃的內涵,雙方必能在互助互利的情況下,共同打造一個開放的網路新生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